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谁来体贴车企价钱战下的中小供应商?-香港期货

01

炮火声下供应商惨状

“要么直供,要么寄售,要么滚开。”

署理商王林告诉雷峰网,从2023年最先,海内主机厂便愈发强势,最先整合供应链,直接作废署理,跟原厂签署直供、寄售协议,从而“阻止中央商赚差价”,以到达降本的目的。

由于是买方市场,供应商基本没什么议价权,“一个项目内里的物料,有四五家同时在做,车厂基本不虚,爱做不做”,许多供应商不得不签下这个苛刻的条约。

“署理商现实增添了车厂的采购成本,现在价钱战愈演愈烈,作废署理是早晚的事情。”王林示意,这两年许多署理商因没有营业而“被迫转型”。

不外,这样做看似缩减了生意成本,实则是车厂把降本压力和资金风险都转移给了供应商。

传统系统下,署理可以从中举行“斡旋“,一定水平上调治供需关系、提高资金周转率,以及降低原厂和主机厂的相同成本。但直供和寄售模式,彻底断了供应商的后路,许多事情都要由原厂自己肩负。

好比,当原厂供货多时,署理商可买下一部门货物外部消化,从而降低原厂库存水位。砍掉署理商之后,原厂直接和主机厂打交道,失去了一层缓冲地带。“车厂的直供条款异常苛刻,不管是质量问题,照样缺货断供,导致后续无法正常提现,都由原厂来担责”。

但在主机厂“不签协议就停掉互助”的威胁下,原厂们不得不乖乖地在条约上签字盖章。而且,仍有不少供应商以为,直供条款苛刻了些,好歹也进了大厂供应链,怎么也能比之前卖的多,做着“以量取胜”的美梦。

然而这不外是原厂的一厢情愿。

规模上量的谣言

直供模式下,原厂直接给车企供货,理论上能够“薄利多销”,实现规模效益增进飞轮。

现真相形却是,由于供应商足够多,产能过剩,买方市场下,车厂只会无限压价,根据bom成原本估价。

某车厂采购科科长李丽告诉雷峰网,“主机厂的利润现实上在5到8个点,而供应链却是10到15个点,车厂还能继续再往下压”,由于“优势在我,每年都要降,这是团体定的KPI”。

“他们只会无情地砍价,一砍再砍”,供应商鼎力告诉雷峰网,一些主机厂采购打着小批量导入的旌旗,上来先讲“友谊价”,首次互助人人也会“意思意思”。当需要批量导入时,他们就会搬出“规模上量”这个大杀器,要求以低于友谊价的价钱拿货。

而在招标阶段,主机厂也与时俱进,接纳了新的实时竞价战略。

原来都是自力报价,而且有一定的脱期期。鼎力示意,已往供应商都有时间“串供”,防止恶意降价来保份额、分利润。实时竞价则是由数家供应商在牢靠时间里自由报价,友商之间无法看到对方的报价,只能看到己方的报价排名,这种情形下,各方为了拿到更多份额,只会越报越低。

“以前报价半年一次,现在一个季度一次,每次都降一点。只要开了口,就会连续降,直到仅有5个点的利润,着实是不能再降了。”

就好比贾谊《过秦论》里屈膝求和的山东六国——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以乞苟利。”

下游车厂见不得上游供应商赚的比他们多,除了一些着实无法避开的原厂,好比英伟达——这种主机厂不得不平软的tier 1 能够说不,其余的供应商都只得默默遭受,即即是那些有一定焦点手艺的原厂,车企也会引入甲乙供的模式让供应商内卷,以拿到更优惠的价钱。

“为了所谓的上量,许多厂都是赚辛勤钱,有的甚至赔本在做。”原厂厂长高云示意,自家产物是七八百元,行业平均六百多,但友商直接根据三百多来供货,直接腰斩,铁定亏损。他们的逻辑是,即便亏损也要打造标杆客户,拓展互助,“说出去唬人”,而且依附着一些着名主机厂的牌子,到资源市场上圈钱。

车厂也是吃准了原厂想要背靠大树这一点,拿捏住供应商的心理,才得以肆无忌惮地压价。高云告诉雷峰网,从某种水平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原厂在市占率和利润之间选择了前者——这和主机厂在销量和利润之间选择销量本质上并无区别。

这种打法也只适合体量较大的原厂,对于更多中小供应商而言,在强势的主机厂眼前,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做大把人做,做了也不赚钱,等同于慢性殒命”。而主机厂除了上来就压价以外,另有另外一张王牌——账期和结算方式,成为悬在原厂头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6 3 N”

“电汇60天的日子一去不返”,供应商王强叹息道,世道艰难,现在给车厂供货已经不是左券关系,而是“债权关系”。

以前只要交货,60天电汇现结,偶然有拖延也不会太久,原厂的资金周转效率很高。现在要主机厂付款,堪比乞贷要债。欠钱的成了大爷,乞贷的成了孙子,账期越来越长,结算方式越来越花。

“从60天到90天,再到N天。”王强示意,什么时刻结算取决于关系够不够铁、够不够硬、有没有熟人,原来的互助还没交付完毕,根据以前的模式走,新进的供应商基本上都是“6 N”,没人知道这个N到底怎么算。

账期之外,结算方式也从原来的电汇(现金),逐渐进化成为商业汇票。“银行承兑也还说得已往,事实找银行要钱只要手续齐全,多数能要的回;但许多车厂最先搞商承,这就很难受了”。

“商承就是车厂开的空头支票,结算权掌握在主机厂手中。”王强吐槽道,有的公司会定期兑付,有的就纷歧定,“你(供应商)又不能提前找银行贴现,否则就亏了利息,只能等”。这一等,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有些时刻,原厂迫于资金周转压力,厂长不得不去车企财政部门求爷爷告奶奶,这个历程又会被吃拿卡要。“能收回来就已经谢天谢地”,王强告诉雷峰网,身边有些同伙拿了大几万万元的商票,一直拿不到钱,整个厂子一两百号人等着发人为,“人都快疯掉了”。

低价采购、甲乙供、拖账期、搞承兑...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车厂把供应商治的服帖服帖,后者只得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雪上加霜的是,有主机厂最先向子品牌收回采购权,欲推行集采模式,准备再砍一刀,这让本就昏暗谋划的供应商们,愈发不安

02

主机厂集采,共赢照样多输?

价钱战下,主机厂的利润大幅削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从7.8%降至5.0%,许多车企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田地。

为了保住财报数据,车厂选择向上游要利润。最有用的设施,就是举行“集采”,以量压价。

据雷峰网领会,吉祥已经完成采购调整,将旗下各大子品牌包罗极氪与路特斯的采购权收回团体,对资源池和职员举行整合,采购由团体审批。某车企一年前就有“集采”的设计,以团体督办的形式向下推,但因推行的阻力过多,一度中止,近期又重新启动。

从团体层面来看,“集采”带来的利益异常多,统一治理供应商后,能够削减利益运送的环节。

一位主机厂采购员工林勇告诉雷峰网,“此前,有车厂的采购是‘对照乱’的,团体、子品牌,甚至工厂都有定供应商的权力,导致一个零部件有三四家以上的供应商。”

当车厂整合采购资源池,推行集采之后,子品牌和工厂的采购再难钻空子,一方面降低了不需要的生意成本,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向供应商砍价,以获得更优惠的价钱。林勇透露,合并差异车型的软件采买后,可节约60%以上的成本。

不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集采固有优势,但问题也并不少。

权责若何统一?

“利润=售价-成本”。这个著名的丰田公式为诸多车企借鉴。该公式的精髓在于——*的成本控制。在丰田的理念中,车的市场售价无法准确,为缔造实着实在的利润,唯有从成本上下功夫。

因此,为了保证利润空间,丰田每一辆车从设计到量产的整个历程里,都必须将成本改善纳入考量。

由于车企对于子品牌的审核主要是营收与利润,在这个公式下,为了完成审核,子品牌必须拥有调动资源改善成本的权力,而采购权是其中的一个权力分支。

当团体将采购权收回,子品牌也就损失了完成审核的一个抓手。

“若是团体把采购权力拿走,团体就要肩负利润这个责任,若是不肩负,那就是畸形的,你自己把权力拿走,又要下面的人去缔造利润,怎么缔造?”林勇示意,这会挫伤子品牌的自主能动性。

某车企此前无法从团体层面向下推行“集采”,也是由于权责要统一。“各个品牌、各个车型有自己的想法,供应商也有自己的诉求,最后一拉齐,车型直接一句话就毙掉了,‘你要这么做可以,车的量你认真我就不认真了。’没人敢去接这个话。”

采购权被收走,子品牌对供应商的话语权也响应削弱,危及创新的能力。“集中采购,即是跟手艺和市场是脱节的,许多信息都拿不到。”某主机厂采购主管梅风对此十分小心。

手握15个大厂offer,我在大模型风口起飞

团体居高临下订价很简朴,定完之后,供应商都市钻你的空子,我只需要跟上面打交道,基本就不需要听下面要求的工艺改善、手艺改善,我为什么要改善?上面给我定的点、定的价,我给你供就是了,你无权否决。”

而子品牌掌控采购权,可以借此推动内部的手艺中央和质量部门,与采购部门、供应商保持相同,不停完善手艺方案,精进工艺,“改善的工艺对降本有用果,就会马上执行。”

耐久认真供应链采购的梅风以为,只有尺度异常简朴的物料,好比钢材,才好集采,“万不能一刀切”。

好比,MCU这类通用性对照强的物料可以通过集采来降本,以应对价钱战。然则对特色化以及通用性弱的做集采,可能会适得其反,采购流程变长,效率低下,跟不上市场供需信息的转变,造成库存积压。

某小主机厂供应链员工告诉雷峰网,采购链条被拉长,效率放缓,子品牌并欠好受。“由于不知道团体其他品牌的产销怎么定,团体到底分给我们若干产能,我们只能起劲去争取,一直battle,以是相同成本大。”

对于供应商而言,集采意味着采购链条拉长,账期也会延伸,主机厂能够将库存风险转移给供应商,这是一个伟大的隐患。

供应商必须十分小心,“要思量市场盘子是否有这么多需求”,虽薄利多销,但也肩负了量级更大的颠簸风险,一旦主机厂的信息判断失足,受伤最重的照样供应商。

由此,集采模式看似能够“共赢”,实则也埋下了“多输”的潜在可能。(除了采购,团体化的大车企将研发等资源接纳中央已经是行业大趋势,关于这个话题迎接添加作者微信stj09twinkle交流、讨论)

03

小心车企地产化

“要账更难了。”

供应商张鹏云云形容“集采”。原来给小主机厂(相对团体)供货,依附私情关系还能快点回款。集采之后,只能找团体金融部门要钱,难度堪比登天:既不熟悉人,又要走很长的流程。“要重新跑关系,得吃喝玩乐伺候好了才气结账”。

好比,有的公司在搞商承的同时,执行配额制。即一个月承兑的名额有限,名义上是先到先得,现实上也看关系。那些没关系的、动作慢的,往往会被拒之门外无法兑付,只能乖乖排队守候下一个月结算,相当于账期又延伸了一个月。

原本在谈互助的时刻就已经延伸账期了,到结算阶段再延伸一两个月,这种模式让诸多中小供应商苦不堪言。“产线又不能停,停了亏更多,但供货又拿不到钱,资金周转异常艰难”。

但主机厂并不会“共情”,缘故原由在于,账期越长,优势越大,越能够拿捏供应商,在供大于求的靠山下,供应商们损失了对主机厂说“不”的勇气。

而主机厂以延伸账期的另一个目的,是卡回款搞金融营业。

张鹏告诉雷峰网,主机厂账上有钱,但就不付款,或者分批付、延期付,今天给点明天给点,这样供应商就无法跟主机厂翻脸。而且,“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小则十数亿,大则上百亿,哪怕是存银行,利息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投资人贺强以为,这种模式,“相当于主机厂通过延伸账期的形式,获得了一笔低息的融资,成本极低而收益颇丰”。异常靠近于地产金融那套玩法——依托预售,短期内回笼大量资金,却卡工程款,将资金用于开展利润率高的金融营业。

“根据当前主机厂的毛利率,要养活那么多人,压力是很大的。”贺强示意,一个车厂动辄几万十几万张嘴,吃喝拉撒就是一大笔钱,况且现在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智驾,许多主机厂现金流并不乐观。以是通过账期来实现资金的“腾挪”,从某种水平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能“苦一苦供应商”。

值得注重的是,这套玩法极易发生挤兑风险。

“供应商也会做预期治理,当主机厂的销量连续增进时,拖账期也未必不能接受,日子委屈能过。然而一旦销量下降,预期信心不足时,就会发生挤兑,从而引发连锁反映。”

因此,岂论是主机厂照样供应商,都不能盲目乐观,而应把风险前置,提前做好财政设计,尤其是资金链对照微弱的中小供应商。

中小供应商突围

张鹏回忆道,以前做汽车生意有钱赚很开心,现在主机厂搞集采已是事态所趋,价钱镰刀不带任何情绪地砍向供应链,以后赚的都是加工费、辛勤钱,为了活下去,“必须早作设计”,身边的同伙已经最先心动。

好比,有的优化了供应系统,集中精神把货供应那些资质好、信用佳的互助同伴,宁愿“量少一点,价低一点”,但能准时回款,保证公司资金流转正常。

又好比,一些厂商直接换了牌桌,不再介入汽车生意,去找一些小而美的偏向,类似于汽车后市场的消费部件,量少但利润相对较高。

着实混不下去的,直接把厂子关了,债清掉,转行滴滴司机。

“现在这形势,缩表比什么都主要。”

张鹏示意,账期长的生意,欠好做,虽然是有那么一笔货款,但做一单就是一笔乞贷,要回来很难,搞欠好成了坏账。若是为了上量,继续扩产线,风险很大,资产欠债率会很高,一旦拿不到钱,就会万劫不复。

“谁也不知,这种征象会连续多久,什么时刻竣事”。

04

产业链呼叫理性回归

人人都听得见经销商在叫苦,现实真正苦的是供应链,哭喊声都被车企降价带来的欢呼声盖已往了。

供应商吴风告诉雷峰网,车厂价钱战已经把整个产业链搞的乌烟瘴气,岂论是经销商照样供应商,都没钱赚。消费者看似获得了优惠,但实则羊毛出在羊身上。

“车厂降本,大头砍向供应商,公司要利润,就要增产扩量而且保交付,就只能放置员工加班加点搞,从三班倒到两班倒,用的物料质量也会乱七八糟。”

价钱战内卷之下,消费者确实能以更低的价钱买车,但质量就很难保证。

“以前物料导入到车型量产,差不多两年,现在有的车厂每个季度都能发新,速率极为夸张,效率快了品控就会有问题,好比用工规替换车规,一两年可能没事儿,之后就说不清晰了。”

而且,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这个行业的消费者就是另一个行业的生产者。价钱战的本质是车企顶着“让利消费者”的旌旗巧妙掩饰了其对供应商的压榨,让利空间最终会由供应商转移给通俗消费者。

然而在车企铺天盖地“谁比谁低”的宣传下,这种矛盾经由一系列包装,竟然成为了车企的“焦点竞争力”。

“这挺可悲的。”

吴风示意,汽车降本在情理之中,应该相符市场纪律,好比手艺成熟带来的规模效益,而不是下游主机厂依附龙头职位倒逼供应商今年降15%,明年降20%,连续内卷。汽车工业的壮大,也不是靠车企一方,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BBA、本田丰田等外洋品牌相继退出价钱战,外面上看是以价换量效果欠好,拉低了品牌调性;实则是他们的供产销服系统无法支持这种高强度的竞争。”

另一位供应商贺强也以为,在销量和利润眼前,BBA等品牌选择了保利润,只有这样才气维持生态链的运转。“根据海内车厂的这种卷法,外洋品牌的供应链系统会被拉爆然后崩掉”,以是他们武断选择退出,属于是不得已而为之。

天下苦价钱战久矣,“人人都在期待价钱战早点竣事”,价钱战一日一直息,供应商就没钱赚,“拿了几万万的商承,不知怎么兑现”,时间长了,这些应收账款就酿成了某种水平上的坏账。“我们拿不到钱,就没法发人为,工人急,当老板的更急”。

贺强示意,现在整个汽车产业链陷入了一个逆境:价钱战下主机厂要保利润,就想方想法抠成本,对外向供应商发函要求降本,对内要求员工自动加班做孝顺;“加量不加价”现实是把这部门群体的利润给了另一部门,主机厂从中赚差价,这种闪转腾挪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更多的利润价值,反而导致整个产业链都“没有活力”。

固然,也并不能否订价钱战带来的一些利益。好比,消费者确实获得了实惠,花更低的价钱买到了还不错的车;又好比,一些国产供应链得以进入主机厂系统,完成了部门国产替换;再好比,这种内卷从某种水平上也能完成对劣质供应商的出清,倒逼供应商升级。

详细到主机厂的这次采购调整,团体式采购加倍有利于主机厂向上游压价,车企有了更多的议价权。对于供应商来说,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欣几家愁,一部门情形会变好,有的会变糟。但已经身处这场价钱战中的原厂,无不想冲出这座「围城」。

正如投资人江海所言:“消费降级靠山下,价钱战实质是去除过剩产能的‘一次手术’”。通常着手术,一定会疼及全身,尤其是相近手术中央的部位,不能阻止会遭受割肉之痛。现阶段很难评估这场手术的效果,*可以确认的是,手术的质量若何,取决于医生水平的崎岖。

汽车产业链正在履历这样一次深入骨髓的手术,效果最终怎样还难以预料。

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一定履历转型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