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IL-17A靶向药激战,国产药如何撕开进口垄断缺口
IL-17A靶向药市场正迎来“战国时代”——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新适应症获批,成为国产药冲击强直性脊柱炎领域的又一利刃。国内已上市的5款IL-17A单抗中,进口药占据三席,但以智翔金泰、恒瑞、君实为代表的国产药正以更高的亲和力、更优的临床数据发起反攻。从银屑病到强直性脊柱炎,从仿制到创新,这场靶向药之战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市场卡位的生死竞速。当IL-17A生物类似药扎堆涌入临床Ⅲ期,国产药能否在“内卷”中杀出重围?
01
国产vs进口:IL-17A靶向药的“五强争霸”
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IL-17A靶向药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已批准5款IL-17A单抗,形成了3款进口药与2款国产药的“五强争霸”格局。这5款药物分别是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礼来的依奇珠单抗、优时比的比吉利珠单抗这3款进口药,以及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和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2款国产药。其中,比吉利珠单抗强效、选择性地中和IL-17A和IL-17F,另外4款则仅作用于IL-17A。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智翔金泰、恒瑞、君实等国产药企凭借超亲和力抗体这一竞争策略,试图打破进口药的垄断局面。以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为例,作为一款重组人源化IgG1亚型抗IL-17A单克隆抗体,它保留了0.8%的鼠源成分,在提高IL-17A亲和力的同时降低了免疫原性。与已获批的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相比,夫那奇珠单抗具有更高的IL-17A亲和力,有更强的阻断IL-17A/IL-17R的能力,这使其在疗效上具备潜在优势。
在国产IL-17A靶向药的突围阵营中,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同样不容小觑。作为国内*获批的IL-17A单抗,赛立奇单抗在技术路径上选择了差异化竞争——通过全人源化设计实现低免疫原性,同时采用高密度糖基化修饰技术增强抗体稳定性。与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不同,智翔选择以“价格 适应症差异化”策略切入市场。赛立奇单抗定价较进口药低30%-40%,并通过优先布局银屑病适应症快速抢占基层市场。此外,赛立奇单抗已于1月获批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适应症,并探索IL-17A靶点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
然而,赛立奇单抗的挑战同样明显。一方面,其技术亮点集中于糖基化修饰,临床差异化优势尚未完全凸显;另一方面,面对恒瑞、君实等后来者的追赶,智翔金泰需在商业化效率和医保准入上打出组合拳。
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作为进口巨头的代表产品,拥有深厚的市场根基。司库奇尤单抗自2014年获批上市以来,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涵盖了银屑病关节炎、寻常型银屑病、斑块状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脓疱性银屑病等多个适应症。2023年,该药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49.8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8.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依奇珠单抗同样表现出色,在2023年也取得了27.6亿美元的销售佳绩。这两款药物凭借先发优势,在医生和患者群体中建立了较高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不过,进口药也并非无懈可击。随着国产药物的崛起,进口药面临着诸多挑战。价格方面,国产药在成本控制上可能更具优势,有望以更亲民的价格进入市场,从而对进口药的价格体系形成冲击。渠道方面,国产药企对国内市场的了解更为深入,能够更好地针对国内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精准的市场推广策略,在渠道拓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在产品特性上,国产药如夫那奇珠单抗的高亲和力优势,也可能吸引更多患者和医生的关注,逐步抢占进口药的市场份额。
02
恒瑞“核弹级”新药:强直性脊柱炎赛道能打多大胜仗?
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领域的表现备受关注。在其开展的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夫那奇珠单抗展现出了优异的数据。120mg组在16周时的ASAS20应答率达到65.6%,ASAS40应答率为46.3%,ASAS5/6应答率为55.4%,这些数据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并且疗效持续改善至第32周。在第2周时,夫那奇珠单抗120mg组的ASAS20应答率就已高于安慰剂组,达到34.0%,同时在总背痛VAS评分、晨僵及炎症指标等方面也较安慰剂有大幅改善。
这一出色数据背后有着坚实的技术支撑。夫那奇珠单抗作为一款重组人源化IgG1亚型抗IL-17A单克隆抗体,仅保留了0.8%的鼠源成分,这一独特设计使其在提高IL-17A亲和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免疫原性。与已获批的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相比,夫那奇珠单抗对IL-17A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能够更有效地阻断IL-17A/IL-17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
从银屑病到强直性脊柱炎,恒瑞在IL-17A靶向药的多适应症布局上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一策略与“K药神话”有着相似之处。K药(帕博利珠单抗)自2014年上市以来,凭借其在多个瘤种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40个适应症,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代表性药物,其2024年销售额更是高达294亿美元。恒瑞希望通过拓展夫那奇珠单抗的适应症,实现类似的市场影响力和临床价值。
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夫那奇珠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适合接受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打破了同类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局面。如今在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上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线。未来,夫那奇珠单抗还开展了银屑病关节炎、儿童及青少年中重度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等Ⅲ期临床研究。如果这些研究能够取得成功,夫那奇珠单抗将覆盖更多的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形成一个全面的治疗体系,不仅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也将为恒瑞在IL-17A靶向药市场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神话”。
03
技术暗战:IL-17A单抗的“三代进化论”
IL-17A单抗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精彩的技术进化史,历经三代变革,每一代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和性能提升。
*代IL-17A单抗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代表,它仅阻断IL-17A。司库奇尤单抗是全球*全人源的IL-17A抑制剂,其研发过程标志着抗体技术的重大进步。1999年,Medarex小鼠的诞生使得利用转基因小鼠制备全人源抗体成为可能。2001年,研究人员将人源IL-17A注射入转基因小鼠体内,从免疫小鼠体内分离出能产生人源抗体的B细胞,再利用经典的杂交瘤技术,筛选得到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经过分离并纯化,最终成功制备得到司库奇尤单抗。
字节欲上市,游戏打头阵?
这种全人源化的设计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在银屑病治疗的CLEAR研究中,司库奇尤单抗及早用于初治患者时,PASI应答率最高;PUREregistry研究也显示,早期使用司库奇尤单抗可获得更高的皮损清除率。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面,MEASURE研究系列表明,司库奇尤单抗可使患者1周缓解背痛,4周缓解晨僵和疲劳,16周快速且显着地降低疾病活动度,疗效持续4年,在扩展期研究中,治疗5年内,近80%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持续缓解。
第二代IL-17A单抗的代表是比吉利珠单抗,它实现了双靶点抑制IL-17A/F。比吉利珠单抗通过选择性地与人类IL-17A、IL-17F和IL17-AF细胞因子结合,抑制它们与IL-17受体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炎症反应。在治疗脊柱关节炎的关键三期试验BEMOBILE研究中,比吉利珠单抗展现出显著疗效,首次用药后1周内即可显著缓解疼痛和晨僵症状,16周后,接近一半的患者达到了显著的病情缓解标准,52周时这一比例增加到约60%。MAIC研究(间接对比)显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疗效优于现有常用生物治疗方法。在治疗2周内,炎症标志物显著降低,16周后,炎症水平降低了约60%,同时,它还能显著改善脊柱炎症和结构损伤,有望进一步控制疾病进展。
第三代IL-17A单抗的典型代表是夫那奇珠单抗,其具有*亲和力和低免疫原性的显著特点。夫那奇珠单抗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重组人源化IgG1亚型抗IL-17A单克隆抗体,保留了0.8%的鼠源成分。这一独特设计使其在提高IL-17A亲和力的同时降低了免疫原性。
04
生死竞速:生物类似药“扎堆III期”的危与机
在IL-17A靶向药的研发赛道上,生物类似药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以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为例,百奥泰的BAT2306、石药集团的CMAB015等多款产品都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百奥泰的BAT2306进展迅速,已完成全球Ⅲ期临床研究,预计2025年就有可能上市。2024年12月17日,百奥泰与Stein签署授权许可及生产、供货和商业化协议,将BAT2306在巴西以及其余拉丁美洲地区市场的独占产品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tein,这一交易包括120万美元首付款、累计不超过68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净销售额的两位数百分比作为收入分成,显示出其在生物类似药布局上的积极拓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一仿制赛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利润空间也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一方面,研发成本的高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虽然相较于创新药在研发周期和成本上可能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临床试验、生产工艺优化等环节。以百奥泰为例,其在2023年临床Ⅲ期的6个项目总投入达到41519.25万元,占全年项目研发总额的65.54%,其中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投入就高达12883.77万元。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产品定价受限。当众多生物类似药涌入市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原研药司库奇尤单抗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且随着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市场竞争更加多元化,生物类似药想要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并非易事,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在同一靶点上的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新药如恒瑞的夫那奇珠单抗,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市场上能够获得更高的定价和利润空间。而生物类似药由于其本质是对原研药的仿制,在产品差异化上相对困难,更多地只能在价格和成本上进行竞争。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的实施,也对生物类似药的价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其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物类似药企业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05
未来战场:IL-17A靶向药的三大突围方向
在未来的医药市场中,IL-17A靶向药将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从以下三个关键方向实现突围,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适应症拓展方面,IL-17A靶向药目前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如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在罕见病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以化脓性汗腺炎为例,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疼痛性结节、脓肿和窦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化脓性汗腺炎方面已取得进展,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上市。在狼疮肾炎、甲状腺眼病等罕见病领域,IL-17A靶向药的研究也在逐步推进,智翔金泰赛立奇单抗已进入临床Ⅱ期。
对于狼疮肾炎,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IL-17A靶向药的介入可能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肾脏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在甲状腺眼病中,通过阻断IL-17A信号通路,有可能减轻眼部炎症,缓解眼球突出、复视等症状。若能在这些罕见病领域取得突破,IL-17A靶向药将填补临床治疗的空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同时也能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提升产品的价值。
给药方式的革命也是IL-17A靶向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IL-17A单抗主要以注射剂型为主,无论是皮下注射还是静脉注射,都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频繁的注射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如红肿、疼痛、感染等,同时也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开发口服剂型的IL-17A靶向药成为了众多药企努力的目标。口服剂型具有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的显著优势,患者无需频繁前往医院或诊所进行注射,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行服药,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和持续性。目前,已有一些药企在口服IL-17A调节剂的研发上取得了进展,如丹麦的LEO制药公司在IL-17A的口服PPI调节剂(cpd23)的发现过程研究上取得了成果。但口服剂型的研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胃肠道吸收等问题。IL-17A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环境中容易被降解,如何确保其在胃肠道内稳定存在并有效吸收,是研发口服剂型的关键难题。若能成功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口服剂型的IL-17A靶向药将颠覆现有的注射格局,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全球化博弈中,国产IL-17A靶向药出海面临着专利悬崖的严峻挑战。以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为例,其在国内的核心专利于2012年获得,保护期将于2025年到期,依奇珠单抗的专利保护期也将在2026年到期。专利到期后,大量的生物类似药将涌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产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绕过专利悬崖。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自主研发,通过创新的技术和独特的设计,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避免与原研药的专利冲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也是重要的途径。企业可以与国外的科研机构、药企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试验,共享研发成果,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渠道,加快产品的国际化进程。还可以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与原研药企达成合作,在合法的框架内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产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跨越。
06
结语
面对进口药的市场垄断、生物类似药的贴身肉搏,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当临床数据优势需要转化为医生处方习惯,当技术突破遭遇医保谈判的价格绞杀,国产药的突围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未来,谁能率先攻克口服剂型、谁能拿下全球化适应症,谁就能在IL-17A的“靶点红海”中占据制高点。这场战役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中国创新药的价值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