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绿茶餐厅,中年危急-商品期货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绿茶餐厅第四次启动港股上市。
这个新闻也算是勾起我不少回忆。在还没有网红店这个称谓的时刻,绿茶、外婆家、57度湘、探渔等等快时尚餐厅,就是排队大户。
学生时代约会用饭,这些快时尚餐厅就是*的选择。价钱不高,逼格也还行,坐门口等号的时刻还能聊谈天。
那这批「快时尚餐饮」是若何走上*,又是为何逐渐祛除的呢?
01
「快时尚」是个服装领域的看法,指的是以少量生产、名目多样、高频上新为手段,实现低价和低库存目的的一类商业模式。
餐饮行业,在某个时间段,也泛起过一批有着类似特征的连锁餐厅。
绿茶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
2004年,杭州还不是现在的电商之城,*的都会手刺照样旅游业而不是互联网。
绍兴人王勤松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灵隐路31号开了一家青年旅馆。这里不仅位于西湖景区,更一度是杭州摇滚音乐的圣地。在谁人背包客文化风靡文青群体的年月,这家青旅生意火爆。
由于旅馆前面,就是一片龙井茶园,因此取名「绿茶青年旅社」。
王勤松早年做过厨师,因此在住宿之外,也顺便为住客提供餐饮服务。
思量到背包客客们南来北往,众口难调,文青普遍又都没什么钱,伉俪俩决议,以杭帮菜为基础,开发融合菜知足主顾口味,而且价钱一定要亲民。
在零几年,在杭州做融合菜的馆子屈指可数。伉俪俩的餐厅很快吸引了一批内陆食客,用饭的人甚至比住宿的人还多。厥后,青旅被拆迁,于是伉俪俩决议,爽性直接开餐馆得了。
2008年,*家绿茶就这么开了起来。
绿茶确立的年月,正好是中国餐饮市场主题转变的年月。
若是我们把餐饮业分为高端餐饮和市民餐饮,那么在90年月到00年月,高端餐饮才是中国餐饮的主旋律。
通俗市民正餐下馆子,在那时还没有那么一样平常。招待客人、节庆聚会、商务宴请是异常主要的场景。
那时市场上的大玩家们,是90年月确立的湘鄂情,2003年确立的款项豹,2000年张兰在北京确立的俏江南,降生在威海的净雅大旅店,另有小南国、苏浙汇这些。
可以说,那是高端餐饮呼风唤雨的年月。
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中国都会住民财富增进,收入提升,市民阶级的消费意愿逐渐醒悟。而此时,相符市民餐饮消费水准的,还都是一些街边小店苍蝇馆子。
快时尚餐饮的崛起,正好就踩中了这个节点。
02
那么,这些快时尚餐饮为什么能被称为「快时尚」,它们和Zara,优衣库有什么可比之处呢?
在我看来,快时尚餐饮的推翻性,不在于食物自己,而在于环境和服务。
在2010年之前,逼格高一点的就餐环境,以及相对周密的服务,还不是那么普遍。
快时尚餐饮之以是能跑出来,就是它用一个对照亲民的价钱,提供了一个全心装修的环境和尺度化的服务。
有媒体统计过,2010年之后走起来的这一波餐饮品牌,人均价钱普遍都在五六十元。
但装修成本普遍都偏高,像绿茶,2014年就有报道,平均每家餐厅的装修成本高达500万元,许多客单价到达绿茶三倍的传统品牌,装修成本都不及绿茶。
这就和快时尚服装的逻辑一样,Zara这些品牌,当初能发家,靠的就是能让客户花小几百块,买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大牌设计。
但能做到这一点并不简朴,事实人人出来开饭馆是为了赚钱,价钱做这么低,成本又这么高,怎么回本呢?
谜底来自快时尚的「快」。
快时尚服装的快,体现在名目多,产量少,上新频仍。背后则是高效的供应链系统,门店数据与生产环节买通。用这种小单快返的模式,规避了服装产业最要命的成本项:高库存。
而餐饮行业的快,则是体现在高翻台率。
由于客单价低,快时尚餐饮需要的日均翻台数可能是其他餐厅的两倍。在2014年,绿茶的黄金时期,曾经缔造过平均翻台6到8次,杭州大本营高达12到14次的「翻台神话」。
高翻台率可以简朴地被明白为两个要素的叠加:
每桌主顾的用餐时间更短,以及后续有源源不停的客流能够接上。
想让主顾快点吃完,有许多细节的运营技巧可以使用。
好比在桌椅设置上,多用适合两人进餐的小方桌。这样一来既可以随时拼出四人位,也阻止一人食或者两人进餐,却要占用四人桌,导致座位空置。而且*是高椅矮桌,造成主顾玄妙的不恬静,阻止主顾停留。
好比点菜环节也要辅助主顾尽快做决议。能用一张纸做菜单,就不要做成一本书,能在等位的时刻最先点菜,就不要让主顾落座再点。菜单要有详有略,要符号每道菜的要害配料和口味特色,要设计几个牢靠套餐,服务员要会推荐,激励主顾多点个体几道招牌菜,这样既能加速厨房出品速率,还能降低成本。
再好比就餐历程中,主顾一边用餐,服务员就要一边最先收空盘,主顾吃完,马上清空桌子,无形中就可以加速用餐节奏,提高翻台速率。此外,主顾吃完饭往往要聊一会,服务员就要实时跟进,自动给主顾续水,询问要不要加菜。看起来是服务周密,但实在也是打断对话,让主顾起意脱离。
总之,餐厅服务是掌控节奏的艺术,设计好规则,做好员工培训,就能以一种让主顾感应如沐东风的方式赶客。
主顾用餐时间缩短了以后,就要思量若何增添主顾数目。
首先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低价。
我在聊低价生意的时刻,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演出廉价」,也就是商家用一些手段,让一块钱的降价,发生降价一百块的效果。
餐饮领域也有类似的手法,就是设计引流单品。
日产神车打不动中年人了
引流单品必须性价比异常高,甚至廉价到不合理,好比外婆家3块钱一份的麻婆豆腐,绿茶餐厅5块钱的拍黄瓜,10块钱的东坡肉和17块的牛排。
它们的存在,实在是营销作用。
绿茶外婆家人均五六十的客单价,已经算是平价餐馆了。但若何让用户感知到它们的「平价」,必须设计一些影象点。这些性价比很高的引流单品,起的就是强化认知的作用。
03
另一个引流的方式,就要连系时代靠山来看了。
购物中央在中国起步很早,1996年,广州天河城广场完工,中国正式进入购物中央时代。
但购物中央真正迎来快速生长,实在已经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数据显示,从2011到2021年,中国购物中央的存量面积从不到1亿方飙升到靠近5亿方,在2018年之前,增速一直在20%以上。
和传统百货商铺的「进货-卖货」逻辑差异,购物中央本质是个房东生意,因此更倾向于多业态并存。在购物中央的品牌设置里,零售品牌主要认真肩负租金,撑起门面,餐饮和娱乐则是起到引流聚客的作用。
购物中央发作,意味着一口吻泛起了大量的空置商铺,需要餐饮品牌入驻。
借着这波造mall运动的东风,快时尚餐饮品牌们在购物中央四楼五楼开设了大量的门店,不仅享受了购物中央给到它们的租金减免,也在购物中央最壮盛时期,成为了线下商业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受益者,吃到了大量的客流。
每个周末来逛街的年轻人,来看影戏的观众,送孩子上教培课的家长,在购物中央周围写字楼事情的白领,都有可能顺便在绿茶这样的餐厅里吃上一顿。
正是这源源不停的客流,支持起了快时尚餐饮极高的翻台率,让他们得以实现「快」的目的。
事实上,快时尚服装在海内的崛起,也得益于购物中央的发作,优衣库、Zara、UR之类的品牌,直到现在,依然是许多中端购物中央招商的标配。
某种水平上,这和餐饮业的趋势也形成了互文。
04
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快时尚餐饮这五个字背后,实在代表着中国餐饮市场的生长趋势,就是追求越来越*的效率。
一些很显著的征象是,预制菜在餐饮领域被越来越大规模地使用,品牌越来越依赖加盟模式举行扩张,门店越来越崇尚大单品大营销战略,暖锅烧烤品类统治了餐饮市场,短平快的小餐饮越来越受到市场眷顾,以线上点餐,炒菜机械人为代表的手艺逐渐取代人力。
已往十几年,中国的餐饮市场完成了一场效率至上主义的革命。
绿茶,既是这场革命的先驱,也是被革命的工具。
它对效率的崇敬,最终逾越了它所能做到的水平,最终把它自己给卷死了。
好比,绿茶起身做的是融合菜,既有杭帮菜作为基础,又有粤式甜品面包诱惑、川湘菜剁椒鱼头和毛血旺、西餐常见的芝士类菜肴等等。
然则融合菜很难做到*的效率。
用户对餐厅需要有影象点,*提起餐厅名字就能马上说出:某某餐厅是吃某某菜系的。融合菜考究一个啥都有,标签化水平不够。
然后,融合菜餐厅往往菜品许多,有些菜品显著卖得一样平常,菜单上也不能没有,和那些只做一个品类的烤鱼、椰子鸡、小龙虾专门店比起来,供应链效率难以拉满。
于是,消费者率先甩掉了融合菜。
除此之外,现在的餐饮注重规模效应,门店开得越多越好,因此对加盟商的依赖度也很高。绿茶迟迟不放加盟,加上门店在装修上重投资,也是不相符当下版本大趋势的。
事实上,比起阛阓四五楼的大餐饮,当下的餐饮资源越来越青睐阛阓B1那种小餐饮。这些品牌门店小,人工成本低、产物线短、尺度化水平高、出餐效率高,一经推出就能快速复制,迅速占领市场。绿茶这种数百平米的大店,在资源的行使效率上,也没有足够的优势。
05
最后,还得说说绿茶自己的问题。
就是欠好吃。
我以为绿茶的出餐水平,在2010年左右是很不错的。至少对我们这批刚出社会或者还在念书的80末90月朔代来说,人人小时刻也没吃过那么多好的,绿茶的水平,就还可以了。
但到了2020年月,且不说竞争更猛烈了,年轻的消费者也都是吃过见过的一代了。这个时刻,你照样烤肉烤鸡面包诱惑这么老三样,就差点意思了。
况且绿茶也没搞清晰自己的定位。
绿茶的人均消费五六十,实在是一个很尴尬的价钱区间。这个价钱比通俗快餐略贵,但比绝大多数主打正餐的品牌又要廉价。
而餐饮价钱决议了餐饮场景,到底是一人食,照样约会聚餐。这个定位,恰好下不及萨莉亚们,上不及海底捞们。
说到底,快时尚餐饮只是中国餐饮历史生长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波里,有乐成转型进化的。好比九毛九用太二酸菜鱼和怂暖锅两个品牌,跟上了时代的节奏,给自己续了命。再好比越来越贵的西贝,靠着周全拥抱预制菜,以及进军儿童餐,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也有一批品牌逐渐落伍,被人遗忘。
绿茶呢?它生长得不如预期,但在天下依然有三四百家门店的规模。有时部门同事一起点外卖,人人还会选择一起拼单点绿茶。
它也实验转过型,有过一年推出上百款新品的起劲,也做过几个副牌,但几轮起劲事后,发现照样只有主品牌最能打。
它已经不再是网红餐厅了,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稍显过时,但许多人都还记得它,还记得它的面包诱惑、烤肉和绿茶饼。
它还在起劲袭击上市,甚至已经实验了四次,但资源市场对餐饮股这种没有护城河,又内卷严重的行业是什么态度,人人也都心知肚明。
我有的时刻在想,一个年月的品牌,就会出现出一个年月的气质。绿茶这类餐厅面临的,实在就像是一其中年难题。
它履历了一个各处黄金的时代,而且有幸介入其中,甚至是少数捉住盈利的那群人。它也曾狂飙突进,但所积累的资源,不足以令它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版本。和年轻时一样,它依然要靠卷,才气维持生涯。
问题是,它的对手变了。曾经面临高端餐饮、街边小摊,它的谋划战略无往晦气。然而在今天,厥后者们千店万店,网红产物迭出,供应链拉到*,每一个它已往引以为傲的手段,都有更年轻的人,玩得更好。
想转型,拔剑四顾心茫然。想上岸,前途渺渺鬓斑斑。
*的设施就是活下去,想尽设施,不择手段地活下去,守候下一个周期,下一次涨潮。只要不倒闭,才气有死灰复然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