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国产芯片业,内讧何时休-期货开户

一场隐秘的人才战事正在中国芯片制造端愈演愈烈,而且已损坏这个传统行业已往几十年的正常运转。

60多年来,芯片制造厂就犹如一间间功效繁复的厨房,把从芯片设计厂那里拿到的“菜谱”(设计图纸),加以自己的*配方,最终制作成一道道“菜品”(芯片)。这些“菜品”的口味差异极大,哪怕是统一套“工具”、统一间“厨房”,差异“厨师”烧出的菜仍有云泥之别,一个好“厨师”,在这个行业屈指可数。

正因云云,这个行业相互“挖角”征象时有发生,而且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变得愈发不择手段。

只不外,在已往几年里,国际芯片战争叠加缺芯潮,让人忽视了这种无序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当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其背后的危害最先被逐渐放大。

从今年一季度最先,各大晶圆代工厂的业绩急转直下,SK海力士创下10年来最严重的单季亏损,三星营业利润暴跌96%,就连行业风向标台积电也未能撑住,其4月10日宣布的最新业绩讲述显示,该公司在3月份的营收同比下降15%,创下了4年来的首次下滑。

受此影响,韩国与中国台湾区域的晶圆厂商最先普遍削减资源开支,并延缓产线扩产设计。而对于中国大陆的晶圆厂而言,纵然行业处于下行,也无法实时踩下一脚刹车,由于众多新建产线都是在2020年后集中投建的,部门尚处于建厂或是产能爬坡状态,满产运转者寥寥。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2022年时代,中国大陆在晶圆产线上的投资已跨越4000亿元,这让海内晶圆月产能从230万片(等效8英寸)一跃飙升至420万片,而在统一时期,中国半导体从业者的年复合增进率尚不足6%。

晶圆厂扩张,远快于专业人才的增进速率,各家在人才的争抢上已经“卷到*”。“在某些要害岗位上,薪资翻了两倍甚至三倍。”一位曾经在中国大陆头部晶圆代工厂的研发职员示意。他所在的大厂,在已往几年里,研发职员流失了近七成。

“聚是一朵花,散是满地沙。”半导体咨询机构首席剖析师顾文军曾在一篇文章中云云表述。在这个极其看重履历和成建制队伍的行业,已往几年的挖角,导致团队与产线一样,支离破碎。

“有些公司去挖主管级其余工程师,会带一些附加条件,好比给你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Offer,但条件是你得把原有团队的人马一起挖过来。”有着30年从业履历的张少玮告诉虎嗅,在当下的半导体行业中,由于整个部门被挖走而影响生产进度的例子早已司空见惯。

一边是产能的盲目扩张,另一边是企业被“挖空”导致产能下降,这一来一回之间,海内芯片制造业真的有获得良性生长吗?更要害的问题是,云云无序的竞争,会不会给行业未来再埋下另一颗雷?

挖人撬角,行业竞争有多疯狂?

“杂乱”,是所有芯片产业人士已往三年的感受。

顾文军曾经算过一笔账,以一个月产能4万片的12寸晶圆厂为例,其中总监及以上岗位需要30人左右,培育周期在15年以上;总监以下的部门司理需要近百名,培育周期在10年左右;主干工程师需要350人左右,至少需要3至7年培育;低级工程师需要630人左右,需要2年左右培育。 

凭证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宣布的数据,在2021—2023年时代,中国大陆将共投建20条12寸晶圆产线,这意味着海内新建产线至少需要跨越2万名有产业履历的工程师。而现实是,当前行业中这方面的人才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人才不够,那就只能靠跳槽和挖人填补,那些从业履历跨越10年的工程师们,成为这场风浪的焦点。

回忆起已往一年的履历,施婕仍感应不能思议。

六个月前,施婕跳到了一家即将上马“先进制程”产线的公司,在中国大陆,这样的产线屈指可数。而就在新公司的团队正式组建的四个月后,施婕所在的团队又收到了一家深圳公司的约请。

“他们给出的待遇太诱人了。”施婕告诉虎嗅例如,在个体焦点手艺岗位上,良测主管(认真芯片良率测试),能够给出11万的月薪,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有些人屁股都没坐热,就又跳走了。”

不外,权衡再三后,大部门的同事都选择留了下来。一方面,施婕团队的成员和她情形类似,都是刚刚跳槽过来,照样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固的职业生长。另一方面,只管深圳公司的待遇优厚,但它既不是国字头的企业,也不属于实力较为雄厚的民营企业。

事实,在这个行业中,过河拆桥的情形着实太常见了。

“有一些小公司,会以远跨越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挖人,等到满产后再想设施把人挤兑走。”和施婕一样,同为工艺工程师的杨辅臣示意。

从事情内容来看,半导体工艺工程师主要职责是改善生产工艺、稳固产物良率、编写流片讲述反馈给设计职员等。在一样平常事情中,他们会留下大量事情日志,“纵然遇到问题,交接岗位的人看一下事情日志,也许率也能找到解决方案。”杨辅臣说。

因此,在他们的这个岗位上,履历厚实的从业者在简直是不折不扣的稀缺资源,但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产线最先流片生产,他们就变得不那么“不能替换”。

真正让企业心惊胆颤的是装备工程师的离岗。杨辅臣说,诸如溅射、蒸发这种工序,主干装备工程师跳槽,一旦发生装备故障,没有专业的装备工程师和熟悉装备维修的职员,足以使得整条产线停产数日。不仅云云,在许多时刻,一名装备主管跳槽后可能会带走一群人,这是企业最无法接受的。

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形泛起,晶圆厂想尽种种设施。施婕告诉虎嗅,她跳槽前的东家,是一家自确立之初就走上IDM模式(具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销售全产业链),照样海内*一家同时拥有5/6/8/12寸产线的IDM企业。

因此,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施婕的前东家一直是业内偕行们的“重点通知工具”,这家公司在前些年曾制订过一份设计:由高管团队和HR部门考察,列出各营业部门的主干职员名单,而且大幅提升薪资尺度以确保他们不被其他企业挖走。

“理想状态下,只要决议层没有泛起失误,留下的这些人就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施婕示意。

但在许多时刻,此番未雨绸缪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此前青岛某企业建设8寸晶圆代工线时,就有直接把友商扩散工序团队成员所有撬走的先例。

有业内人士向虎嗅透露,部门头部企业为抵制这种无序的人才竞争,签署了“君子协议”,即约定相互之间不挖对方的在岗职员,但由于不具备执法层面的约束力,在面临主要岗位缺口时,协议也酿成了废纸一张。

无序的竞争,让晶圆厂疲劳不堪。在通线后,企业还要面临着伟大的谋划压力。“不算产线建设的用度,也不算人工成本、物料成本,仅仅是电费这一项,在产线开动时,每月就要花费上万万元,企业能做的就是尽快提高产能,降低亏损。”

最后的效果则是,各产线一地鸡毛。

人才缺口十几年,问题出在那里?

这是一个发生在18年前的真实故事。

2005年,一家位于江阴的晶圆代工厂通线,由于缺少治理履历,这家公司索性从隔邻无锡的某国字头企业挖人,规模达数百人之多。

为了利便员工横跨江阴、无锡两地通勤,公司直接组建了一个大巴车队。天天早晨,阵容赫赫的车把员工从无锡拉到江阴,而那家国字头企业的生产却难以为继。

这一幕曾被业内奉为笑谈,但十几年后,从业者们发现当初的境况仍未获得改变,甚至变本加厉。无数半导体人带着拖家带口,奔忙于各个都会之间,那些被视为稀缺资源的履历厚实的工程师整体,并没有由于时间的推移而壮大。

凭证宣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生长讲述白皮书2020—2021》,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结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其中有13.77%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结业生选择进入本行业从业。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到达76.65万人左右,仍存在超20万的缺口。

比亚迪「百度一下」,投了一家芯片独角兽

在去年四序度,全球半导体同盟 (GSA)和毕马威就整个半导体行业面临的财政、战略、增进预期及行业挑战等问题,对151名半导体企业高管举行了调研。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7%)将人才供应、生长和留存列为公司三年的主要战略重点,显著高于供应链天真性(53%)和数字化转型(32%)。

这种缺口一方面来自已往从业者的不停流失。

“2000年大学结业,身边的同砚还能坚持到现在的没剩下几小我私人了。”资深工艺工程师张言山结业于海内某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在谁人年月,真正意义上科班身世的人并不多。

张言山那批半导体人遇上了互联网的大潮,虽然彼时的互联网大厂尚处于萌芽期,但薪酬待遇已经显著优于半导体,尤其是半导体制造端的企业,在这样的气氛下,“转码”最先成为微电子专业结业生讨论的重点话题。

同样的时期,海峡另一端的中国台湾,则是另外一番场景。张言山从台湾的偕行那里得知,在台湾考大学半导体是*专业,无论是薪资待遇照样社会职位都属于就业市场中的*梯队。

结业生不愿意进入芯片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一个要害缘故原由是大陆晶圆厂里工程师们的待遇耐久都没有获得重视。张言山形容,“都是在‘苦哈哈’地干活。”

“在半导体行业,从业者们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在杨辅臣看来,这种分化在选择进入工厂的那天起就已经泛起。

同样结业于微电子专业的杨辅臣,与大多数同砚在结业时都面临着一个决议:是进入芯片设计端,照样芯片制造端?

“大部门同砚都选择了设计端的企业,由于无需进入工厂倒班,而且在办公室事情也相对自由。”杨辅臣示意,在往后数年,他都异常羡慕那些当初选择设计公司的同砚,由于他们的人为水平是在肉眼可见的增进。

实在晶圆代工有着极强的Know-How属性,对手艺和履历要求极高,但薪资却一直没怎么涨。人才弥补不上,有履历的人才越来越少,不停循环,故而造成了这样的事态。

当晶圆厂疯狂扩张时,这样的事态很快就失控了。

凭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上,对人才事情年限要求在1年以下的企业只有少数;在要求人才事情年限10年以上的,以芯片制造行业最多,其中大部门的事情年限要求集中在1—5年。

若是根据这个时间,中国大陆头部晶圆厂能够知足运转10年及以上的并不多,外洋的人才很难进来,也就是说,若是新厂要挖人,只能从中国大陆那几家头部的晶圆厂入手。

凭证中芯国际2021年的年报显示,2021年中芯国际的研发职员流失了快要600人。另外,中芯国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讲述》中,整体员工流失率划分为22.0%、17.5%和17.0%。而统一时期,台积电员工去职率划分为4.5%、4.9%和5.3%。

不光云云,在已往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的晶圆厂商都是在“杀价竞争”。晶圆厂在获得资金支持后,首先想到的不是研发新的产物、新的工艺,而是扩大产能,然后用生产规模压缩成本,再用刷新行业的低价去换取市场。

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获得基个性的扭转。

内讧何时休

“兜兜转转,身边的同事实在照样那些人。”

一位从业者示意,依附自己12年的事情履历,已往两年先后跳槽了三家公司,但到了新公司后发现,团队里的同事许多都曾一起共事。

另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晶圆代工厂中,8年—10年的事情履历可以看作是一道分界线,这条线以上的工程师是本轮晶圆厂“抢人大战”关注的重点,但由于数目希罕,因此险些是统一拨人重复上演“跳槽——被挖走”的历程。

*庆幸的是,在这一历程中,晶圆厂工程师们及中层治理者的薪资获得了修正,对于行业未来的良性生长奠基了基础。不外,晶圆厂也履历了太多次无意义的内讧。

张少玮以为,短期内晶圆厂的人才竞争不会竣事,由于社会层面的人才缺口不是半导体行业可以左右的,但晶圆厂自身“力所能及”的作业也有许多。

“海内晶圆产线治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相对要落伍一些,这直接导致了在一致产能下,海内产线对人的需求显著要更多。”张少玮给虎嗅详细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在晶圆制造行业中,有一项权衡治理水平的数据是生产人机比(Tools/DL)。

详细来讲,就是历程装备数目与每班次人数的比率。好比国际大厂的生产人机比可以做到7以上,即产线上的每名操作职员,可以同时认真7台装备的运转。而海内的晶圆产线中,平均每人只能认真1—2台装备的运转。

若是治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能够获得有用提升,势必也会缓解当前人才缺口主要的问题。

而这就涉及到海内晶圆代工厂的另一项短板:缺乏对员工的针对性培育设计。

杨辅臣告诉虎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感受到最震撼的转变就是在加入某外资企业后,公司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视。

“他们会凭证每一名工程师的事情年限,以及岗位职责,为其量身制订一套培训设计,而且公司内还单独设立培训部门来执行。”杨辅臣注释道,好比像工艺研发异常重视质量控制,那么公司就会制订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让工程师在几年内获得六西格玛(一个流程质量治理工具)绿带、黑带、黑带大师等段位认证。

因此,这些外企对于晶圆制造端的从业者来说,不仅仅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而是能够实打实拓展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平台。

张言山举例,晶圆制造端无论是工艺研发,照样产物研发,都有较强的Know-How壁垒,通常情形下,进入产线的*年只能做到熟悉产线,第二年属于总结方式,第三年才是有自己的心得,第四年才气够明了这个地方该怎么干。这就是一名芯片制造厂工程师的手艺,手艺利害,决议了生产的良率。培育一名及格的产业工程师,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而且这个历程是没法“取巧”的。

而在海内晶圆厂商中,大部门公司都不会选择繁琐地去制订人才培育方案,事实直接去友商那里高薪挖人不需要支出淹没成本,纵然给出两倍,甚至三倍的人为,也比系统性地培训员工划得来,但效果就是,整个行业的工程师/治理职员发展缓慢,只能靠时间去聚积履历。

而在提升治理水平和人才培育能力之外,企业更应该权衡的问题是,在产能扩充之前,是否有凭证行业未来生长趋势做出详细评估。在产业履历了缺芯、产能过剩、硅周期下行这一系列事宜后,对客户的治理和未来预期,是摆在晶圆厂眼前的磨练。即即是台积电也很难阻止。

台积电对于客户治理一直科学,若是一个客户突然下单量上涨50%,台积电不会仅依此判断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客户。而是会凭证市场情形以及客户前期的下单量来举行排产。

但对于更多晶圆厂来说,可能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海内设计的这些在建产线,其中一定会有因资金断裂而无法量产的,而且一定不会是个例。”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道。

这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弥补道,当前海内半导体产线在建设初期,或多或少都能获得地方政府和产业资源在资金上的扶持,因此在建厂阶段压力还没有那么大,但通线到量产阶段,企业通常至少还需要三年的时间才气到达盈亏平衡点,在这一时期,企业将面临异常大的现金流压力。

当前的行业现状是,全球半导体市场处于降温阶段,除了车规半导体等少数应用外,大部门晶圆代工的供应已经显著多于终端的需求,在此靠山下,从2020年至2023年,中国大陆共有20条晶圆产线投建。更况且,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原由,这些产线的定位险些所有为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

而在另一边,这些新上马的项目为了快速提高产能,到达盈亏平衡点,又不得不在行业中整建制地挖人,最终行业又回到关于人才的零和博弈之中,若是不能从源头上做出改变,“抢人大战”可能照样会在海内芯片制造业中一次次地重复上演。